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關於中港路BRT(一):BRT怎麼來的?

關於臺中市的公車捷運中港路BRT最近佔據了不少新聞版面,
有鑑於一堆議員亂說話,網路上也有一堆奇怪的說法
作為一個以捷運系統作為學位論文主題的碩士畢業生,也作為一個臺中市民
有必要在自己的小小言論空間中作一些知識上的澄清

首先 ,這邊先談.公車捷運是甚麼?怎麼來的?
如果有看過公共電視的「國家的遠見」紀錄片中的巴西篇
應該會對其中庫里奇巴(Curitiba公車捷運系統感到印象深刻
庫里奇巴正是BRT公車捷運這種新形式的捷運系統的起源地


                            (庫里奇巴的BRT,RIT,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Morio

另外,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中國的廣州、廈門、北京、日本的名古屋以及臺灣的嘉義

也都擁有這種形式的大眾運輸工具(不過角色定位跟建造出來的形式差別不小,後面會說明)
不管是從維基百科,還是一些介紹捷運的書籍,可以得到一些瞭解
技術的細節我在後面跟公車專用到的比較時會更清楚的講到
不過我還是可以在這邊簡單給一些BRT的特色:
1.有專用道,不管是在平面道路或是高架、地下
2.但不僅僅是公車專用道
3.原則上沒有固定的「軌道」(名古屋Guidway Bus比較特別一點)
4.如果是在平面道路跑,有技術讓綠燈都開給BRT跑
5.以臺灣的《大眾捷運法》的定義,在臺灣應該算是捷運(見第三條)
6.目前為止,這種運輸系統有很多種的定位跟使用方法,不僅僅只有一種

接下來,我想簡單談談公車捷運怎麼來的
公車捷運起源於南美,重點就是在於城市的發展已經需要捷運系統來解決交通問題
但是這些國家或城市卻沒有足夠的經費來興建捷運或是輕軌系統
因此設計出這樣子運能強大、但興建經費低廉許多、施工時間短(一到兩年)的系統
很多南美城市,以及一些北美、亞洲的中小型城市或大都會外圍也紛紛採用這種捷運形式
中國許多人口快速爆炸、需要快速建立大眾捷運系統的城市更是建了許多的BRT
便宜、施工時間短、相當不錯的運能在全世界造成了一波熱潮 

然而,在這邊我要強調的是,雖然BRT的發展過程看來相當精彩
但是以低成本建立高效率的捷運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只有BRT如此
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運量的AGT(Automatic Guided Transit)系統的發展就是著眼於此
高架化、小建築量體來節省建築經費
然後再採用自動控制技術彈性調整發車頻率,
節省人力經費與管理成本、並且可以達到相當高程度的運量(當然還是比傳統高運量捷運低)
不過一方面AGT對於歐美日一些中小型都市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大城市而言還是太貴,
另外一方面,像是臺北捷運文湖線的經驗,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環境,
還可能使中運量AGT不會比較便宜
因此,輕軌(LRT,Light Rail Transit)成了另外一種選擇,
輕軌需要額外建築的土木工程少,
然後加上優先號誌(簡單說,就是優先給列車綠燈,讓列車盡可能不會被紅燈擋到)
這樣就可以發揮不錯的運量,雖然沒有專用路權
(但還是不少「輕軌」高架或地下的專用路權,或是一條路線混用),會影響一般道路的交通
不過對於一些中小型城市或是大城市的非主要交通動線就很好用了
那麼BRT,就是更便宜,另外還兼具有彈性的創新了
而且還沒有電車線影響景觀 ,許多BRT的車子還可以在離開專用道後啪啪走變成一般公車

關於BRT的好處,還有一點是嘉義跟廈門方面的說法,
這兩個城市的規劃者認為未來可以在專用道上鋪軌道跟設施「升級」成輕軌或捷運
不過目前沒有成功的案例,這樣的說法大家就再看看吧!
下一篇短文,來談中港路BRT的一個爭議點,BRT跟公車專用道有什麼不同

                               (廈門的高架BRT,來源:維基百科,作者:Dew11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