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港BRT的預算過關了

中港路的BRT預算翻案過關了,連同詭異的臺灣塔也一起過關
之前預算被議會否決的期間,寫了幾篇BRT的介紹文章
也在PTT上面跟一些鄉民對話。
雖然說到底這樣作有怎麼樣的效果我不知道
很多人還是擔心中港路未來的塞車問題
很多人還是跳針一直說BRT是公車專用道,即便許多人包括我在內
都有針對這個問題作過回覆。
雖然這次過關的關鍵,在於KMT跟無黨籍的議員終於都投下了贊成票
但是知道臺中要展開一項源自南美的都市交通創新
也知道未來將要驗證自己「BRT是中捷藍線工程的一部分」的命題
還是有些小小的成就感
畢竟臺灣社會對於許多事情的「可能性」太缺乏想像力
在科技領域常是如此,捷運議題更是如此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油菜花黃風起時

前言:
      昨天在書店看到了《新地文學》季刊12月號,因此就如同之前的「發表預告」所說,將這篇小說作品放上來。這是我第一次發表在平面刊物的小說作品(高中校刊不計),看到自己文章印在紙本上面,心情非常好,不過《新地文學》的作者介紹讓我很害羞就是了>//////<


        那一年冬天,黃澄澄的油菜花從山腳邊一路開到沙灘邊緣的冬天,小鎮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當然每個小鎮每年多多少少都會發生些事情,但是若是仔細去聽聽傍晚固定散步到大榕樹下拜土地公的婆婆們的對話、或是和坐在草席文化館內的媽媽們聊上兩句、或是對將手放在背後看田水的老農夫問起:「你知道那一年冬天嗎?」,就會知道,原來那一年發生了好多好多的事情。
        這些事情僅僅是聽說,似近似遠、模糊又清晰的傳說,但傳說裡的人們是活生生地存在,看得到、摸得到。
        順著從海峽灌入漁港的凜冽冷空氣以及鎮上人們的話語一起來到小鎮的最外圍。那年冬天,住在漁港邊的人們一樣捏著吃起來有一點點辣味的鯊魚丸,一旁一鍋燒熱的滾水不斷冒出溫熱的白煙,讓從台灣海峽灌進的冷風稍微不那麼刺骨。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關於中港路BRT(四):要什麼樣的BRT?

終於進到了對中港路BRT的直接討論。
其實在討論中港路BRT這項建設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僅僅單就「這一條」BRT線討論
而是要將整個臺中的大眾運輸發展納入思考與討論
更何況現在臺中市政府所提出來的,還包含後續一個六條BRT的七年計畫

          (臺中市BRT願景路網圖,包括文心捷運與臺鐵捷運化,來源:臺中市政府交通局)
 
延續上一篇最後面所提示的,我們要先問:中港路BRT是一個什麼樣定位的BRT?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關於中港路BRT(三):幾種BRT的面貌

首先,這是在下的拙作:《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
可以在碩博士論文網查,有開放電子全文下載
在資料跟寫作上還有些錯誤跟不成熟的地方,請讀者見諒
這邊我用第二章討論各國捷運興起的概念來簡單檢視世界各國的BRT


                            (常州的快速公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BonBon.Ju


我在論文中用我自己稱為「問題定義」的概念
簡單說,就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在城市遭遇交通問題時
把它定義成什麼問題,就會蓋出什麼樣的捷運,
例如倫敦一一條地下鐵,就定義倫敦的交通問題是勞動階層的生活問題
因此蓋出了票價便宜、路線用於勞工通勤、只准乘車坐著不准站的地鐵
而莫斯科則定義城市交通問題是共產主義的權力美學展示與國防問題
所以蓋出了個地下皇宮
當然這些城市也都要面對他們所有的條件與限制
這樣講比較過於簡單,其實還可以有更細緻複雜的論述

關於中港路BRT(二):公車專用道 V.S. BRT

這一篇我要談公車專用道跟BRT的差別

之所以要特別談這個,是因為在網路上發現許多人會把這兩件事情談成同一件事情
而我們的民意代表更是直接說BRT是公車專用道
基本上,公車專用道是BRT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但是說BRT=公車專用道,那就錯得離譜了

               (臺北市羅斯福路的公車專用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Howard61313

首先,先說公車專用道。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給公車走的車道
基本上只有公車能走在上面,不過像大家最熟悉的臺北公車專用道
很多是有時間上的限制,例如5:00~24:00才是公車專用道,剩下的半夜時間就隨便你開
另外,也有的公車專用道允許國道客運、或是載客計程車行駛
例如信義快速道路的專用道,還有重慶北路的專用道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國道客運
臺中市的福安路也有短短一條公車專用道,專門給統聯的國道客運跟市區公車專用
雖然沒有一定,不過大部分的公車專用道都是設在快車道,
因此比起一般的公車,還多了獨立的候車月台,這是跟一般公車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那麼BRT呢?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關於中港路BRT(一):BRT怎麼來的?

關於臺中市的公車捷運中港路BRT最近佔據了不少新聞版面,
有鑑於一堆議員亂說話,網路上也有一堆奇怪的說法
作為一個以捷運系統作為學位論文主題的碩士畢業生,也作為一個臺中市民
有必要在自己的小小言論空間中作一些知識上的澄清

首先 ,這邊先談.公車捷運是甚麼?怎麼來的?
如果有看過公共電視的「國家的遠見」紀錄片中的巴西篇
應該會對其中庫里奇巴(Curitiba公車捷運系統感到印象深刻
庫里奇巴正是BRT公車捷運這種新形式的捷運系統的起源地


                            (庫里奇巴的BRT,RIT,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Morio

另外,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中國的廣州、廈門、北京、日本的名古屋以及臺灣的嘉義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發表預告

部落格很久都沒有動靜
尤其是「故事的片段」系列的最後一篇作品一直沒有出來
讓這個部落格又冷了下來

在這一段時間,我並不是在偷懶,也不是在忙其他的事情以至於荒廢了寫作的工作
而是一直嘗試新的短篇小說作品寫作
設定在10000字左右的篇幅
不過一直寫不順,主題也不停更改
因此停下了「故事的片段」的寫作

不過最近還是有好消息,就是我去年完成的短篇小說作品〈油菜花黃風起時〉
將會在季刊《新地文學》2011年12月號(第18期)發表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五):身影


她在網路上發布的照片拍得並不好,完完全全逆光,浪費了一片大好的藍天與飽滿的陽光,更浪費了她因為實現去到巴黎的願望而綻放的笑容,以及她身後艾菲爾鐵塔百年來挺立的姿態。

照片中的她,因此成為一個黑色的身影。同樣的黑色身影,曾經站在沒有耀眼陽光、更沒有艾菲爾鐵塔的學院建築裡。

        是在圖書館外的大廳,厚重的陰天讓上方的天井採光完全失效,幾近全黑的地磚與學校節約能源政策,讓走出圖書館的我彷彿瞬間從白天走進黑夜。我在陰冷潮濕的空氣中向屋外慢步走去,心裡想著可別這時候下雨才好。

走沒幾步,發現一個女孩子的身影立在牆邊,一股莫名的直覺湧上,便停下腳步向那望去,身高不高,但整個人看起來很勻稱,雖然看不清楚身上的服飾,但卻感覺到那是品味良好的穿著。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關於「謀殺臺灣電影」的一些回應

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早餐的時候看到這篇評論,所以決定花點時間回應,說說我的想法。

首先,我不瞭解李教授與臺灣電影界的淵源如何,不過從政大台史所的網站知道李教授有開設「臺灣電影史」課程,相信他應該是臺灣電影的愛好者,而依照我跟一些同樣愛好臺灣電影的朋友的相處經驗,李教授在文中捍衛的「臺灣新電影」中,有許多臺灣電影愛好者所喜愛的經典作品,其中也有很多我很欣賞、喜愛的作品。自己喜歡的作品、導演被批評為臺灣電影的謀殺者,因此感到不平、為這些創作者抱屈,這樣的心情是應該被理解的,會有如蘋果日報今天的論壇這樣的回應文章出現也是很正常的,許多上一代的導演看到李教授如此為他們發聲,應該會感到欣慰。

依照這個理路,就繼續來討論關於這篇評論與「蘋論」的觀點,雙方都有我同意的部份,也都有我不同意的部份。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四):山彥


  列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全速前進,窗外原來一棟棟快速後退的大樓,已經被宛若星光的路燈、車燈以及平房燈火所取代。坐在窗邊的老闆已經將雜誌放在大腿上,雙眼要閉不閉,似乎隨時都會昏睡。

  坐在中間的他想,到仙台還要將近一個小時於是從包包中拿出在東京車站隨手拿的臺灣旅遊廣告,想看看外國的旅行社會怎麼樣介紹自己的國家。他的動作引起了坐在走道邊的小雀——因為名字以及明亮的雙眼,大家都這麼叫她——的注意,將原來凝視前方跑馬燈新聞的眼神收回,轉頭看他的動作。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三):喜宴


他似乎胖了那麼一些,比起她將雙手輕輕放在他頰上的那晚。她無法不去注意他那豐腴得陌生的雙頰,尤其當他嚼著從豔得俗氣的拼盤上夾起的肉凍時更是如此。

海沙乘著風勢一陣陣地拍打在這水泥房的舊窗上,酒杯的碰撞聲也隨著宴席的展開而一聲聲蔓延著,原本穿著制服、圍著撲克牌興奮喊叫的少男少女們,已經開始穿戴整齊地圍著一桌酒菜你敬我我敬你。她想起來那時和他一起回去學校看老師時,老師說的:「你們現在還會這樣聚聚、回來看老師,再過幾年,大家見面就是在婚禮上了。」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二):蒼蠅


當燈光暗下,火焰般的莎莎(Salsa)節奏鼓動,我便坐在一旁,千惠子則一邊順著節奏拍手,一邊緩緩起身,那融入拉丁美洲熱情節奏的笑容散發著嫵媚而光彩四射的魔力。

每次和千惠子四目交接,我總會把那被眼影雕琢的媚眼看成她的雙眼,於是我便不經意地想要和千惠子多說些什麼,而且完全不滿足於使用英文這樣第三國的語言,更想直接使用日文直探這個大我不知道幾歲的日本女孩的心思。不過我日文太爛,英文也沒她好,更重要的是,在我心中隱隱鼓動的,是一種詞窮的衝動,就像是我在那數千里外的小島和她的相處,當她吐露她所遭遇的困境時,想在她燙捲的頭髮上輕柔兩下然後對她說聲加油,到最後卻變成在她面前的桌子輕敲兩下說聲辛苦辛苦。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一):明天

她和他到底是怎麼回事?說真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兩雙同是單眼皮的雙眼,一副搭載在北國高朓的修長身軀上,一副則是以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所形塑的玲瓏身材為家,他們互相凝視起來會怎樣?

歡笑與離愁水乳交融的夜晚,她緊靠在他身上,觥籌交錯的杯影在他們臉上晃蕩,沙發像隻大手托著他們,微暈的酒氣飄蕩,燈光黯淡,方才的喧嘩正醞釀要靜下,一陣陣的笑語隨著扭開門把的身影漸漸淡去。他們的身影何其慵懶,試著要從他們的眼裡看出些什麼,昏暗的燈光使人枉然。明天,準確點說是幾個小時之後,她將搭上往亞特蘭大的早班飛機,雖會再次回到麥迪遜,但那也只是拿行李程度的短暫停留,太平洋對岸的小島才是她真正賦別的目的地,而他將會繼續留在這裡,不知道什麼時候,即便他要離開,也是回到那個千里遠的半島。

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零):偷懶宣言

前言:
其實所謂的前言應該說是偷懶宣言。前一陣子忙了幾件工作,無暇分出頭腦跟時間來經營這裡,現在七、八月以來的工作到現在已經差不多要完成了,覺得該是繼續對部落格負責的時候,又還想不出應該要寫些什麼東西,早上看了看這裡少得可憐的文章列表,找到了「故事的片段,片段的故事」這個系列的舊作,就決定偷懶把這些舊作先放上來。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早睡早起

開始服役後這兩個多月,我開始早睡早起
原因很簡單,外力使然
但到底睡得好嗎?

在成功嶺,我不知道,因為一切就是被推著走
後來還得半夜起床站哨
應該還是很累吧 但是一想到自己只要閉上眼,就是一天過去
就可以更快地離離開那裡的時間近一點
想來也就不累,甚至還有種莫名的成就感與充滿希望的感覺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故事】翻身的座頭鯨

很久以前,有著好大好大的身軀的座頭鯨總是向前游動的,他不是緩慢地前進一邊悠閒地享用著海水中變化多端的波光,要不然就是安靜地睡著,讓海水托著他像是搖籃托著小嬰兒,偶爾需要換氣的時候,就循著陽光的方向往上浮起,讓太陽曬曬長時間被冰涼海水包裹的背,也噴出宛若一朵盛放白花的水柱。而當他在游動的時候,身邊總是跟著好多小魚、小蝦,他們覺得跟著座頭鯨一起游泳很安全、很安心,雖然座頭鯨也會吃一些小魚小蝦,但是他總是很久很久才會跟其他的座頭鯨夥伴聚在一起一次吃個飽,他巨大的身軀跟悠遊的姿態,總是讓那些天天都要吃小魚小蝦的貪心大魚不敢接近,即便靠近了,也只敢乖乖地游著,絲毫不敢做出什麼粗暴的行為。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大黒摩季《ら・ら・ら》


小時候看日劇的時候聽到這首歌,很是喜歡,不曉得歌名叫什麼,在家中還沒有電腦跟網路的時代,更不可能知道是誰唱的,只是記得旋律,然後很多年過去就是一直想到就哼著哼著,有時候想到了,只記得是以前衛視中文台還播著中文配音的日劇的時候的日劇主題曲——嗯,看著內田有紀、唐澤壽明、鈴木保奈美、織田裕二說中文的時代——至於是那一部日劇,想不起來。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書評:《你所不知道的工業革命》

http://www.anobii.com/books/%E4%BD%A0%E6%89%80%E4%B8%8D%E7%9F%A5%E9%81%93%E7%9A%84%E5%B7%A5%E6%A5%AD%E9%9D%A9%E5%91%BD/9789866614705/01797a42def8e1b8e0/
(本書評同樣發表於anobii網站)


這本關於工業革命的歷史書,有幾個還滿不錯的特色,所採取的觀點也滿有趣的。

首先,它特別傾向於提出許多在科技史上比較不那麼受重視的人物以及歷史過程,將他們的創新與技術實踐的過程重新展現在讀者面前,例如比史蒂芬生父子還要早 做出蒸氣火車頭的特里西維克、以及比愛迪生的電力系統還要早的英國哥達明市的公共照明系統,一方面是給予這個被遺忘的歷史人物一些公道,另外一方面,則是展現了技術的創新並非總是哪個偉大的發明家獨步整個社會進行魔法般的跳躍式創新,而是在當前社會中共同定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技術問題之下,在既有的條件與限制中,尋求解決與突破之道。

更名、重新啟動

這個網誌已經荒廢好一陣子了,而自己隨手寫些東西的習慣也同樣荒廢許久,甚至連小說的寫作,在這一年多裡面斷斷續續,距離上次完成一篇完整的短篇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情。現在要開始一段規律穩定生活,就想,重新啟動網誌寫點什麼吧!

很妙的是,我是從最自由開放的生活狀態,進入到比較規律也比較規訓的生活(當然現在的生活比之前的成功嶺、草屯專訓中心自由多了),在之前最自由自在的狀態下,反而特別想要重新啟動這個網誌寫些什麼,但現在卻想要擠出點時間來寫些東西,也許寫作就是這樣一種狀態,讓人在擠得滿滿的生活中想要用力擠出那麼點空間、時間,一個人說些什麼,如果沒有推擠、挪動時間空間的必要,寫東西的動力就會下降,難怪會有人說作家這種職業是極端自由但也是需要極端自律的。

改名是必要的,因為我已經離開576巷好幾個月了,在這幾個月我非常想念在那裡五年的時光,但日子就是這樣一直下去,我也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會再回去那裡,即便只是看看,當然我更不可能總是過著在576巷上空的生活,自由自在地叨叨絮絮、懶散、和好友們玩在一起、當竹塹小城裡的小空間當小小的土霸王兼地頭蛇。

89號,這是我未來一年的生活,請大家多多指教。